1. 原料特性
粒徑和密度:
粒徑較細、密度較低的原料需要較低的轉速,以避免飛散或黏附在轉鼓壁上。
粒徑較大、密度較高的原料可以適當提高轉速,確保良好的碰撞和混合。
濕潤性:
如果原料吸濕性較強或加入了液體噴灑,較高的轉速有助于均勻分布液體,但過高可能導致結塊或過度粘結。
2. 配方中的組分
易碎或易吸濕的原料(如尿素、氯化鉀):建議稍低轉速,防止因摩擦過大導致過度粉化或粘壁。
硬質原料(如磷礦粉):可以提高轉速,增強顆粒碰撞,有助于提高顆粒強度。
3. 濕度和溫度因素
濕度較高時:適當降低轉速,減少原料過度粘附在轉鼓內壁的風險。
溫度較高時:可能使物料表面變軟或黏性增強,需要降低轉速避免成團。
4. 造粒目的與粒徑要求
如果需要小顆粒(1-2mm):適當增加轉速,促進物料在轉鼓中頻繁碰撞成型。
如果需要大顆粒(3-5mm):降低轉速,延長物料在鼓內的停留時間,顆粒有更充足的時間生長。
5. 轉鼓的尺寸和設計
直徑較大的轉鼓:一般需要較低轉速,避免過大的離心力導致物料被甩出接觸不到料層。
較小直徑的轉鼓:需要相對較高的轉速以維持適當的物料運動軌跡。
推薦調整方法:
公式參考: 轉速可以通過經驗公式 n = 42.3 / \sqrt{D}n=42.3/ D
(DD 為轉鼓直徑,單位為米)計算臨界轉速,并根據具體情況調整為其50%-75%。
試驗法: 初始設置中低轉速,觀察顆粒成型效果,逐步調整到合適范圍。
動態調整: 在不同原料或濕度下,保持靈活調整,結合產品質量需求進行微調。
通過觀察顆粒的均勻性、強度、產量與設備穩定性,可以確定合適的轉速。